English

科学出版需要实力

1999-01-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每一个评论者在评述90年代的出版境况时都无法躲避的一个重要话题是科学出版,因为这个图书品种的出版业绩实在是太可观,太优秀,也太可圈可点了。在90年代,准确地说,在90年代后半期,一套一套的科学出版物蜂拥迭出,从纯粹技术实用的高新技术出版物,到浓缩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高级科普”,到少儿科普,到农业科技图书等等,科学出版物的阵营和科技图书市场的份额,成爆炸式扩张。以科学出版物的市场平稳增长为支撑,各地科技出版社在目前图书市场的风雨飘摇中,年度经济收益和市场扩张继续保持有限度增长,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

在科学出版领域另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很多阐述专业理论的科学书籍(如《陈景润文集》、《铁杨体》等)明摆着是赔钱的出版生意,然而,作为当今优秀出版单位的江西教育出版社和江苏科技出版社(当然还不止这两家)竟然做了,而且做的很投入,很有水平,并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这些图书所刊载的技术知识和科学内容不遗余力地通过宣传资金的注入刊布于各个重要媒体。出版者对科学精神的传播和科学意识的阐扬的责任意识可见一斑。另一家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击节的出版社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他们在90年代一个很大的科学出版行动是邀请著名的于光远先生为其领衔,主持编写了大型科学技术丛书———《进入21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这套启始于1993年的大型丛书共有三辑,计27个分册。首辑出版的9个分册是《常新的高技术———计算机技术》、《全球环境变化———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资源与发展》、《物质探源》、《星空初探》、《征服天空之翼———跨世纪的航天技术》、《军事高技术的今天和明天》、《通向宇宙之路———跨世纪的航天技术》、《光电子世界———从电子学到光子学》。

理论上讲这套丛书有着无比的市场潜力,因为这套丛书的读者定位非常明确:写给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普通读者和科技界非本专业的专家的一套“科普类”丛书,想想看,这个读者群有多大,就知道它的市场潜力了。而事实上,任何一套丛书(只要不是糟糕之极)的市场份额在人口庞大的中国,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和理论上的市场潜力,但遗憾的是,在图书购买力非常低下的中国,每一套图书的市场份额都无法与其预料的市场潜力构成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一套拥有庞大读者群的大型丛书并不必然会畅销达数万套以上。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要么是读者非买不可的(如考试用书),要么是趣味十足或可以满足人们“窥私”心理的(如绝对隐私一类)。可惜,《进入21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不在此列,这是一个明摆着赔钱的出版生意。据湖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娄齐贵先生介绍,这套丛书出齐后,仅出版经费就在百万以上,想一想,这一百万什么时候才能赚回来?

赔钱还要出,对出版社来说,这是一个既需要勇气又需要实力的问题。关于实力,我们的通常理解是经济实力,其实在当前的出版竞争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才实力。经济实力当然是非常要紧的,没有它,作为企业行为的出版活动简直不能前进一步,尽管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出版上的所谓“零启动”,但那是对单本书而言的,像《进入21世纪的科学技术丛书》这样一套大型丛书无论如何做不到零启动,大量资金的先期投入对任何一家出版单位来说的确需要强大经济实力做后盾,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湖北教育出版社在这套丛书立项上没有犹豫,当时作为该社主要领导的娄齐贵先生在看到这套丛书的选题报告时的“振奋心情”,使他毫不疑异地下定决心,鼎力出版这套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卓有裨益的大型丛书。人才实力是一套大型丛书得以立项和顺利出版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湖北教育出版社通过几年的努力进行的人才建设和编辑队伍建设,在这套大型科普丛书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